战国时期的《尚书》中记录,周武王伐纣,于商国都郊野盟誓,其属有“庸、蜀、羌、髦、微、卢、彭、濮”八国之兵。
其中的髦族、濮族据考证均祖居云南。髦族分布于今云南牟定县,濮族则分布极广,周秦时期称为百濮,百濮言其多,非一迹之可循,故谓之百。
东晋常璩(公元年)所著《华阳国志巴志》:“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,着乎《尚书》……其地,东至鱼复,西至僰道,北接汉中,南极黔涪。……丹、漆、茶、蜜……皆纳贡之。”
上述记载表明当时巴蜀之茶已作为贡品纳贡。吴觉农在《茶经述评》考证:当时的巴蜀包括今天的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部分地区,故贡品中包含“濮人茶”。
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进一步解释:“牧誓,左傳之濮人,百濮,則在江漢之南。”所谓江汉之南即指今日滇西南一带。
唐代樊绰《蛮书》载:“扑子蛮,开南、银生、永昌、寻传四处皆有。”“扑子蛮”,即是“濮人”。此处的记录与说文解字相同。
顾炎武在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中说:“沿澜沧江居者号‘普蛮’,亦曰‘扑子蛮’”。
方国瑜在其《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》中考证说:“蒲蛮,一名扑子蛮”,“在景东、景谷、普洱、思茅、西双版纳、澜沧、耿马、临沧、镇康、云县、保山诸处居民,都有蒲蛮族,自称‘布朗’……”
布朗,即为蒲蛮,即为濮人,传说为最早驯化栽培茶叶的民族,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海、景洪和临沧市的双江、永德、云县、耿马及普洱市澜沧、墨江等县,以上地区也是现代云南重要的产茶区,也是云南为茶树发源地的一种佐证。
濮族为今日之布朗族、德昂族、佤族之先民,“普”即为“濮”的同音异写,“普洱”即是“濮儿”。故普洱由族名而地名,由地名而茶名,这可以视为普洱茶名称的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