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到不同茶类的概念与等级的复杂性,普洱茶认第二,恐怕没有哪个茶类敢充第一。
普洱茶中,最容易让茶友迷惑的概念,大概就是普洱茶的“等级”了。当然,网上也有一些这方面的文章,我也翻过一些,但大多只是蜻蜓点水或含糊其辞,或是简单将国标中相关内容截个图展示然后加上三两句说明而已,对很多茶友来说,看过之后可能依然是一头雾水。
为了让诸位新手茶友们能对普洱茶有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,今天我想专门写篇文章尽量全面且详细地说说普洱茶的“等级”。
“茶叶分级”的概念,在六大茶类中普遍存在,而这种“分级制”最早源于绿茶,一般是依据嫩度来划分茶叶等级的,即:茶叶的嫩度越高,级别越高;嫩度越低,级别越低。而我们说回到普洱茶的“等级”,通常指的是“原料等级”,其中又分为鲜叶等级和毛茶等级。
一、鲜叶等级鲜叶等级是几乎所有茶类都会采用的一种分级方法,最早源于绿茶,一般以鲜叶的嫩度(含芽率)为分级标准。芽头越多越细嫩,等级越高,茶叶嫩度越高,内含物质也就相对更丰富,例如主要提供鲜爽的氨基酸,茶叶越细嫩含量越高,喝起来能感受到的鲜爽度越高。
不同嫩度的茶叶在市场流通中的价值差异巨大,尤其是绿茶、白茶等茶类。在普洱茶中,目前也在沿用类似的标准进行鲜叶分级,根据《GB/T-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》中对鲜叶的分级也有着明确的指标,同样主要表现在芽叶比例上:然而这种源于绿茶的“分级制”被直接照搬到其他茶叶品类上,似乎就没那么“靠谱”了,因为不同品种的茶叶特点表现形式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。
因此,在甄选鲜叶原料的时候,也不能只看鲜叶嫩度,还是要同时满足“特定地域+优良品种”的条件,以及茶品本身的品质特征和价值审美方向,在此基础上,再